跨產業車拚-穿戴裝置發展 新創事業領風騷
穿戴裝置型態多樣化,依產品設計取向,可以對應到資訊娛樂、健身健康、醫療照護、安全保全及專業特殊等用途。以知名度較高的Google智慧眼鏡,主要涵蓋視訊通話、資訊查詢、導航、拍照等功能;Electricfoxy推出的運動背心,結合軟性感測器與電路,可以追蹤穿著者的動作並適時震動提醒。
值得注意的是,穿戴裝置具備的感測功能,包括生理狀態與動作姿勢的監控,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等,是最具開發空間的關鍵功能和應用,並且透過與不同市場的交互組合,可以找出許多切入領域。
在硬體技術上,對應穿戴裝置的使用方式須達生物友善、體積輕薄、可長時間配戴的低存在感,便需在功耗與供電、軟性電子技術、元件整合等方面的支援,順勢帶起一些產業應用與變革。
靠創意取得進場門票
穿戴裝置的一大應用領域在「健康」。從Sony推出的SmartBand來看,除了運動監控功能,也逐漸增加血壓、血氧、出汗、心律、體溫等生理感測,走路、坐姿、搭車、睡眠等生活紀錄,並且分析配戴者的心理狀況、提供改善建議。
顯見透過穿戴裝置得知生理狀態,進而達到健康促進與保護、早期診斷、健康監控等預防醫學目的,是可以挖掘的潛力商機。
不過要能形成健康的穿戴應用,與醫療照護體系統和資通訊業的整合就很重要。具有感測功能的穿戴裝置可以收集產生各種數據與資料,因此就需要巨量資料(Bid Data)的分析技術,據此衍生相關服務,是穿戴裝置可發展的加值方向、資料經濟。
由於資料的重要性提高、也更有價值,未來有可能出現用免費的穿戴裝置來換取資料數據,並使穿戴裝置成為「群眾智慧」(Crowdsourcing,或群眾外包)的資料來源,藉此發展即時路況、開發公共服務等應用。
即使穿戴裝置只是配備一般常見或簡單的感測器,也能透過整合與數據分析,產生創新應用。例如,BSX Insight透過穿戴在小腿上的光線感測器,量測乳酸值並結合特殊演算法計算運動強度。
這也說明「創意」才是穿戴裝置能否有效應用的關鍵因素。很難有一種穿戴裝置滿足所有需求,以當前穿戴裝置的發展,很大比例來自新創事業。
像是帶起智慧手錶風潮的Pebble,在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g獲得超過1,000萬美元的投資挹注,凸顯穿戴裝置的多元市場與需求不明顯的特性,適合透過群眾募資的方法或平台來驗證市場需求,加速穿戴產品的發展。
整合力決定市場板塊
在感測與資料運算傳輸的運作下,也可看出穿戴裝置將成為物聯網的一環。不論是感測而來或從雲端擷取的資料,都可透過穿戴裝置的整合分析,達到控制或連結其他智慧裝置,形成智慧裝置生態系統,讓穿戴裝置的本體趨向更精簡化。
好比回到家,只要揮動手勢、由穿戴裝置感測,就能開啟燈光和音樂;甚至可以經由平時的資料收集來理解使用者的偏好、習慣與需求,主動提供適當的建議與服務。
在導入穿戴裝置應用的挑戰,是在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上以觸控為主的操作經驗,很難移植到螢幕小、甚至沒有螢幕的眼鏡、手錶、手環等穿戴裝置上,須開發更有效且友善的人機介面來操控。目前最具潛力的互動方式,是空中手勢辨識等肢體語言,可用來操控其他裝置系統的人機介面。
當穿戴裝置能與物聯網高度整合時,就會成為機器和人類之間的介面,不只能透過無形的運算系統感測需求並自動調整,使用者還可以運用更自然的操作方式控制運算系統,讓「有機運算」(Organic Computing)能夠在未來實現。
在強調多元創新應用、結合巨量資料分析與物聯網等發展趨勢下,未來穿戴裝置也將會因應不同的功能與需求,形成無數個規模有限的垂直市場。
其中,以資訊娛樂取向的消費市場,可能會如智慧手機等資訊產品,由大廠制定標準規格與平台,以求降低成本並提高市占率,更能大量應用第三方開發的APP;具有顯示部件,且能整合最多種人機互動技術的智慧眼鏡與智慧手錶,是最有可能成為標準化的穿戴裝置。
穿戴裝置智慧化
由此看待穿戴裝置未來發展,台灣產業需選定合適的市場、解決技術元件的缺口、建立軟硬體與資料分析的平台,更應以系統或平台為核心,將穿戴裝置結合台灣優勢產業,運用客製化的穿戴裝置創造服務模式,滿足特定的需求與市場。
但要注意的是,台灣產業需避免將過去手機與電腦的使用需求複製到穿戴裝置,或是以技術或硬體為出發,變成「智慧裝置穿戴化」;而是要從實際需求出發,開發創新應用來解決問題。
(本文作者為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電子與系統研究組專案經理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