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論:創新創業兩頭空
金融電子惠人者少
他提出改善創業的7帖藥方。可惜7帖當中幾乎5到6項都涉及政府,正因為如此,我們對他的藥方毫不樂觀。馬政府堅持「依法行政」,從未鼓勵公務員突破創新,要他們破舊立新,不如叫母豬上樹還快些。政府老舊顢頇,如何幫助經濟創新?
創業與創新是經濟成長的火車頭。但是自從電腦網路發明以來,全世界的創新都停滯,因為西方科技進步的速度放慢了。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,蒸汽機牽引出火車的工業,造成大量就業與財富。紡織機也一樣。電力的發明更造就了就業與財富的翻倍成長。汽車工業興起的過程也導致整個經濟的創新與繁榮,更別提收音機、電視機、冰箱等家電用品的大量上市。人們因此錯覺,以為經濟長期成長是常態,即使暫時周期性跌落,但總會回到成長的常態。錯了!從人類5千年的歷史來看,高速經濟成長只一百年,並非常態,而是異數。以為今天還有很多創新像是電腦、網路、智慧手機則也是錯覺。電腦相關的創新只嘉惠了少數人,對大量就業毫無幫助,對實體經濟也沒多少利多。全球經濟裡仍保持創新活力的產業剩下很少了。其實目前經濟低成長的狀態在歷史上倒是常態。
電子業和金融業是本世紀初唯二的兩支獨秀的產業,但金融業只有統計數字,到底「生產」了什麼?對實體經濟有利嗎?造成大量就業嗎?沒有,反而導致大海嘯而殃及所有人。至於網路新科技,創造的利潤太少,也無法幫我們償還財政負債;他們不需要僱用太多人,因此無益於普遍就業。
重建傳產擴大就業
所以創新枯竭是新經濟的致命傷。若連美國都創新大減,復甦也只是「失業型復甦」,那台灣能有什麼創新可言?最多是電腦(手機)科技枝枝節節的創新,無補於大局。經濟停滯,絕對影響創業與投資的意願,這是為什麼現在台灣經濟陷入僵局,政府怎麼「拼經濟」都沒用的原因。除非重建傳統產業,或出現新型態的大型實體產業,才能擴大就業,並累積社會的公共財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