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預售制度應發揮優點 成為購屋儲蓄好商品
網路地產王 撰文 / 【網路地產王/綜合報導】 
 
引發高度關注的雙子星弊案,又有最新發展。根據報導,檢方已展開第二波偵查行動,在昨晚約談台北市財政局局長邱大展,經偵訊後,邱大展以100萬交保,而且請辭北市財政局長獲准。雙子星案發展至此,結論都不是我們所願見的,到底這是一個個案?還是BOT制度有問題?

BOT制度概念仍可取,但這畢竟是國外制度,到了台灣似乎就水土不服,和教育界的建構式數學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這或許是對外來制度理解不足,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?不過,其實就算是純本土制度,也一樣出現疑似很多缺失。

就比如預售制,近年持續成為被檢討的對象。根據內政部的實價登錄統計資料顯示,雙北市預售價格揭露率偏低,北市有半數行政區查無(預售屋)資料,全市可查總筆數不滿200筆;新北市扣除浮洲合宜宅後,也只有900多筆資料可查,揭露率平均不到一成。

實價登錄制度設計,一開始就對預售屋另眼看待,放寬規定允許其結案再登錄。但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預售屋性質特殊,和一般不動產的產權形式大不相同,因此無法用相同方式處理。

沒有疑問,預售屋制度絕對本土,是台灣代銷業的發明;而如果單從這幾年的情況看,預售屋或制度,似乎就是炒房的最佳工具,因為從預售的角度來看,房屋變成一項商品,商品就容易被拿來炒作。即便如此,這套制度仍有其可取處;一來它可讓消費者先以較少的門檻,提前晉升有屋階級,再者室內格局規劃之『客製化』也更具彈性。正因為有其市場需求,預售制度才能行之多年。

不過預售制度使得房屋變成商品,而陷入可能之炒作風潮,確實需要加以檢討,期貨炒作大家可以視為正常現象,因為他就是一項商品:但是預售制度卻讓房屋的角色分裂,前期是商品,後期是民生必需品,矛盾就是在這裡,也因此時常成為攻訐的對象。

投資與使用之間,要取一個平衡點是很難的,更何況二者之間尚有灰色地帶,投資亦有使用的目的,或者是使用仍有投資的目的等等。二者其實都是無可厚非,只是價格的透明化是很重要的關鍵,價格透明化對於抑制炒作一定有功效。期望在幾經調整之後,日後預售屋制度不會再是眾矢之的,而是能善加發揮優點,成為幫助民眾購屋儲蓄的好產品。

政策性企業貸款&房屋貸款專家

 

青年創業貸款 企業貸款 青創 企金

 

房貸 房屋貸款 整合負債 增貸

 

立即免費諮詢02-2991-6690v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大台北金融家 的頭像
    大台北金融家

    大台北青年創業貸款 企業貸款 企業融資 房屋貸款 房貸增貸 青創 企金

    大台北金融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