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麗容與哥哥曾柏允共同經營「女兒」,生產面膜、護手霜等保養品,目前通路只有網路、團購,從上游研發到成品包裝、寄送等雜務統統自己來,曾柏允還自稱是「女兒」的全職工友。
曾麗容說,保養品市場競爭激烈,「女兒」產品訴求安心,把每個消費者都當做爸爸的女兒去呵護,因此所有產品的原料、比例與質感都格外謹慎,「別人用1公斤10萬元的精油,我們用70萬元的」,因為「女兒」賣的不只是保養品,也是親情凝聚的象徵。
去年1月創立「女兒」品牌至今,只有短短1年多,這期間兄妹倆最「刻骨銘心」的經驗就是,拋頭露面擺攤,談起直接面對消費者,兄妹倆「真的很怕,常常擔心被問倒」,而擺了一個月的攤子,業績只有2000多元,曾柏允苦笑,「真的很慘」。
曾家兄妹從小備受呵護,對於「賣東西」全然陌生,擺攤站了一天,什麼也沒賣出去,與兩人原先「熱賣、暢銷」的想像落差太大,這次經驗猶如當頭棒喝,他們開始思考產品定位、訴求,並且調整心態,「就是豁出去了」,曾麗容說。
曾麗容說,父親與朋友合資開設保養清潔用品廠,一度自創品牌,由於不懂得行銷,通路打不開,終以失敗收場,後來改為面膜代工,以低成本搶單,接下美妝連鎖龍頭的面膜訂單,工廠終於能夠正常運轉。
曾柏允說,父母親曾經希望兒女們繼續化妝品代工,但是兄妹倆童年就在工廠裡度過,接班意願不高,「只想出去闖一闖」;父親找不到接班人,也想關閉工廠,因為「兒子、女兒都不想做,做老爸的,再做下去也沒意思了。」
老爸想收手,曾麗容反而捨不得了,經過長考後,兄妹倆決定放棄既有工作,共同創業,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感恩,曾家兄妹創立保養品就叫做「女兒」。
沒想到,曾爸爸卻反對兄妹創業,當時曾麗容任職外商會計事務所,曾柏允是航空公司總經理核心幕僚,都是令人羨慕的好工作,曾爸曾經自創品牌的慘痛經驗,不希望兒女們也吃創業的苦頭。
不過「女兒」業績穩定成長,遠出乎兩兄妹預期,「原本預期兩年後才能讓消費者『看見』」,但不到半年內就完成階段目標,兩兄妹說,或許這樣的好成績,能化曾爸爸的擔心為肯定笑容,也如同「女兒」想傳達出的安心、溫暖。
【聯合報/記者劉俐珊報導/20140209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