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評論-網媒創業風潮
過去年輕世代只能「成為媒體的一份子」,而無法「自創新媒體」,但最近10年媒體經營發生巨大變遷,網路電信科技改變了大眾的工作生活結構,資訊設備和閱聽途徑也不再單一。如今「網路社群媒介」匯集了無數眼球與意見,磁吸效應無限擴大,舉凡創意、題材、互動、行銷,都不再是傳統媒體經驗和專業可及。新世代的媒體創業,終於可以看到一些「新苗」冒出來了!
首先,「個人頻道品牌」集結會員訂戶,獲得Youtube或Google的廣告分成,是年輕世代已經掌握最成熟的模式。無論內容是影像照片或音樂文字作品,只要創作者風格特色鮮明,有能力取得大量「眼球+點擊」的瀏覽,就能因此獲得非常可觀的第三方收入。美國一位愛搞時尚的18歲宅少女,由Youtube每月可分得的廣告分成高達百萬台幣以上,更吸引知名服飾品牌請她設計代言。這是在歐美市場非常普遍,一個人就能自行創業成功的範例!
「微電影」,則是中國大陸這幾年持續不減的年輕創業風潮。一群年輕人將「故事創意+行銷置入」有效揉合成小型影視作品。隨著作品技巧更精熟,網路上大受歡迎,1部10分鐘左右的微電影企畫案,甚至可獲得數百萬人民幣的預算支持!如今在北京上海各地,都因此孕育了不少年輕一輩的新媒體製作公司。微電影也造就出新的「產業鏈」,將原先只能在媒體最下游被動投放的「廣告客戶」,有機會直接成為最上游的「內容投資者」。關鍵是他們支持微電影,也讓資本的預算配置和宣傳效益,更為靈活有效!
台灣年輕世代的各種創意嘗試也不少,但能存活下來的是一種「APP+O2O」線上線下的活動整合行銷。模式著重於對社群媒介的影響力,由此產生商業價值,算是生存於傳統媒體「懶得做」或「做不來」的灰色空間地帶!整個模式的操作,通常包括了提供「APP」程式設計在內的技術服務,並且將特定行銷任務,轉化為某起「活動事件」的參與號召!由此將傳統媒體與社群媒介的宣傳同步整合,由廣告主付費,進行最大的立體行銷覆蓋。
除了上述這三大類已略具產業規模,新媒體中最特殊是所謂的「網路水軍」!結合一群網友進行大量強制的點擊、貼文和回應。我認識中國大陸甚至有行動不便的輪椅族,率領了跨省上千人同樣是輪椅族的「網軍」,專門提供「行銷造勢」或「癱瘓對手」的各種網路攻堅,算是最具規模的另類年輕族群!
傳統媒體產業本身,市場狀態至今仍在「牌照管制」和「資本封閉」的結構中並未改變太多。一切都是因為「閱聽人」變了!傳統媒體才被迫願意調整。而這也意味著,年輕世代的新媒體創業,仍須先深耕於現有的「產業需求」,先求並存再思考取代,逐漸取得和傳統媒體同樣具備資本支持的生存動能和話語權之後,才能有成長發展的空間!
而一切產業的革命與創新,研發實踐的成本也並無差別,因此小市場難以支撐只能跟隨。雖說網路空間及社群媒介浩瀚無邊,實際上仍有「語言、區域」的兩大限制,台灣年輕世代的新媒體創業今後也將不乏「中小企業」和「創業失敗」的前仆後繼。(作者為資深媒體人)
留言列表